作者:□ 安守超
校门,走进来的是如饥似渴的莘莘学子,跨出去的是思想新潮的人才精英、社会栋梁。高校大门,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,在校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,除具有控制车辆和人流进出的功能之外,常被看作是一所学校的形象代表,是校园文化景观点,起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传承校园文化的作用,是体现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特点的重要窗口。
上海理工大学文脉源远流长,前身为1906年创建的沪江大学。创立者在百年前择址建校时,看到了这所位于黄浦江畔的大学,未来雄踞于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门户的意义:“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,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———詹姆斯·H·弗兰克林。”就是在这样的一所大学校园里,在这所拥有上海最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校园里,有一座静伫百年的校门———密氏校门,守候着百余年来进进出出的无数上理学子。你可千万别小瞧了这扇不起眼的校门,它见证了学校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,见证了学校的百年蜕变,见证了数代校领导、教职员工艰苦创业的足迹,凝聚着历届莘莘学子的赤子之心。
上海理工大学密氏校门(Millard/Memorial/Gate)现位于军工路 516号,1916年落成,是为纪念因尿崩症而英年早逝的米拉德(W./Harold/Millard)教授而建。米拉德是新英格兰人,他非常有才气,头脑中经常蹦出各种各样的好点子,言谈举止充满机智幽默。他也是华东浸会历史上最有学识的学者和最优秀的传教士之一。沪江大学校长魏馥兰说过,米拉德或许是沪江大学历史上最能干和最优秀的人,从1908年9月10日到1909年3月9日,他一直居住在校园里,死时只有32岁。1916年,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优秀教授,学校将新建的校门命名为“密氏校门”(Millard8Memorial/Gate)。校门建在当时校园的主入口处,即后来的麦氏医院旁。同年5月 30日,密氏校门和门房建设完成且被正式启用。
作为学校校门,密氏校门是上理广大莘莘学子大学生活开始和结束的地方,它包含着学生对大学生活最深的记忆,吸引着莘莘学子渴望的目光。校友王弘之(孙中山外孙)曾以校门照片代替贺年卡,寄给海外及外地的同年级校友,他们纷纷通信表示,看到校门照片犹如回到了母校,感慨万千,热泪盈眶。校友说校门照片远比印刷精美的圣诞卡珍贵,更有珍藏纪念意义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百十上理春华秋实,百年校门风采依旧。上理人在这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,用炽热的赤子之心,默默工作、辛勤耕耘。密氏校门,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,随着人们使用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不断变化,随着学校入口空间的功能变迁,历经百年激荡,沧桑砺洗,百折不挠。1953年底,密氏校门被移至军工路旁。1992年,沪江大学 86周年庆典前,经广泛征求意见,学校决定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,对密氏校门进行改建,将校门门柱、钢门按密氏校门原样以 1:1.23进行放大改建。为保持原风格,柱子采用苏州产的天然花岗石,钢门则由学校附属工厂制造。2006年百年校庆前,因军工路中环高架建设需要,密氏校门被内移至现位置。随着迁移与扩建,也渐渐形成了今日的模样。
如今,全校师生员工正与时俱进,加快学校建设步伐,抢抓机遇,勇于创新,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。现今的校园大门沿军工路分别有 334号、470号、516号、580号、1100号。作为516号校门的密氏校门,已成为上理人的一张名片,是上理广大莘莘学子梦想开始和起航的地方,是合影留念的文化景点。除特殊节日对外开放,平日严禁机动车辆进出,只许广大师生步行进出。站在“十三五”规划的起点上,密氏校门将见证学校发展的宏伟新蓝图,跨上“十三五”的新征程,砥砺前行,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。
1916年沪江大学校门
1937年沪江大学校门
1946年复校时的校门
1957年挂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与上海工业管理学校校牌的校门
上海机械学院校门
1992年国庆时的校门
1996年的校门
现校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