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排左起:黄品珍、王珊黄、佩珍
后排左起:张明成、吴安庆、吕绳静、俞文琴、王智文、郑志英
我们姐妹俩黄佩珍和黄品珍,在家里排行老二和老三,上面还有一个姐姐。黄佩珍生于1930年,黄品珍生于1931年。我们俩自小学起便同校同班上学,感情甚好,从未分开过,直到 1952年一起从沪江大学社会系毕业。
我们祖籍江西南昌,出生地是汉口,七八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。在上海,迁过好几次住处,所以多次转学。小学读的是阜春小学,1944年转去培成女中念了初一,1945年又转去启秀女中,在那里度过了初二到高二的时光。后来高三又转到了民立女中,这些都是当时很有名的学校。在启秀女中时,好几位老师如刘珍宝、夏绿漪等,都是从沪江大学毕业的。她们的英文都特别好,很让人羡慕,因此我们都很向往将来能去沪江念大学。决定了要考沪江,却又不知道该读什么院系。当时沪江的化学系,会计系都很有名,文学院里的社会系声誉也很好,诸多考虑后,我们就选了社会系。
当时的考试也同现在很不一样,没有间隔开的桌子和板凳,考生们就坐在一张扶手连有小桌板的椅子上答题。试题也很不容易,特别是英语考试,卷子是很厚的一摞,大家都得摊开在小桌板上一页一页地做,做到后面头晕眼花。幸好我俩成绩都不错,终于进入了沪江大学。那是 1948年的事,所以我们的学号都是48开头的。
我们姐妹俩自小就爱好各种体育运动,篮球、排球、羽毛球,样样都喜欢。打篮球是受了中学英语老师刘珍宝很大的影响。珍宝老师是市长杯女子篮球联赛中绿队的主力后卫,而绿队就是当时的冠军队伍。中学时候,我们很多时间都超负荷训练,但学习成绩并没有落下。考入沪江大学之后,由于学校很重视体育,我们在打球方面的爱好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。平时我们没课的时候常去训练,但训练的过程总是很辛苦。可大家都热爱篮球运动,队员们之间又感情甚好,所以这段篮球时光既沾满汗水,亦充满欢笑。
我们姐妹俩从中学起就是校篮球队的成员,在启秀女中时,我们代表启秀女队参加毓秀杯女子篮球赛,被称为“常胜将军”。转学到民立女中后,又随民立女队出战津区世运篮球预选赛,很是风光。这些在当时的《申报》上都有报道。1947年5月5日的报纸上登载了我们启秀女队战平市一女队的新闻,“女一组启秀与市一之战,成三十二平手,各增总分一分,双方均系常胜将军,对于分组冠军争夺颇烈。”而市一女队中的俞文琴、孙以铭、王智文等几个队员,后来也都考到了沪江大学,成了我们的队友。
中学时期我们两姐妹还用化名参加社会联赛,黄品珍化名为黄峻,黄佩珍化名为黄润之。1947年,我们一起加入强华队,出征二届篮球联赛。当时强华队阵容强大,我们姐妹花和曹家四姐妹的曹家班知名度都很高,因此强华队也是屡战屡胜。《申报》记载,1947年2月4日,强华轻取力队,“力队首罚得分,惜昙花一现,强华曹曼丽,曹曼媞,黄峻三人鼎足三分天下,分数扶摇直上,首节以十比一占先……结果强华以五十八比五大胜力队。”2月9日,强华又胜女青红队,战况同四日如出一辙:“首幕女子组强华战女青红,曹家班大显颜色,曼丽曼媞加上黄峻,三分天下,黄峻首建齐功后,分数扶摇直上……结果六十三比二十三,强华大胜。”
正是因为这些辉煌的经历,我们在进入大学之后,顺理成章地成了沪江大学女篮队员。1948年,沪江女篮出征大专篮球联赛,当时的队长王珊和朱锦芸等队员实力都很强,夺冠的呼声很高。那年同我们争夺冠军的约翰女队也是实力不俗,报纸上更是把这次夺标之战形容为“双雌一旦相逢,势有精彩与美妙之演出。”1948年12月26日,大专篮球决赛,沪江对阵约翰,“上半时沪江着着占先,约翰投掷欠准,上半时沪江以十九比十二居前,下半时约翰力追,比数渐渐接近,终场前两分钟,约翰后来居上,以四十一比四十多一分,满以为胜利在握,不料沪江罚中一球,遂成平手,两校并列第一。”
虽然已过了半个世纪,但我们对校园生活的眷恋,对女篮教练员、队员的思念都未曾改变。我们时时想起位于浦江之滨的母校,那是一片饱含情感,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土地。2005年9月,王珊和黄品珍在《沪江校友通信》发出一份倡议书,希望昔日沪江女篮的队友们能在百年校庆之际重聚沪江校园。2006年的百年校庆,几十年前拼搏在上海高校篮坛的队员们又相聚了。我们的激动心情难以言表,彼此之间亲切问候,互道珍重。这也让沪江女篮队员们“深深思念———倡议聚会———频繁联系———各自准备———返校团聚”这一历经四年的有历史意义的“圆梦之旅”画上了完美的句号。
(口述:黄佩珍、黄品珍 采访:吴禹星整理:刘芯雨)昔日沪江女篮球员名单:王珊 (队长)、郑芝英(教练)、张明存(教练)、黄佩珍、黄品珍、金吾、王徵丽、孙以铭、朱锦芸、吕绳静、吴安庆、甄忆蓉、王智文、俞文琴、周大娴、丁曼丽等、高尚志(体育室主任)。
|